中华先民在南方山区创造的山地奇迹

国内新闻|来源:央视一套2024-05-18 17:07:42|网络编辑:刘婷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修筑梯田的国家之一

早在先秦时期

中国北方就有了“坡式梯田”

随着北方人口不断南迁

梯田开始在南方的山区大显身手

\

梯田的大小

取决于坡度和土壤的厚薄

先挖一条平整的田基

然后在上面垒砌石块

附上一层泥土捶紧

如此循环两三次

才能防止梯田漏水

\

中华先民因地制宜

就地取材

将竹子制作成竹笕

插入山体

每一处水源灌溉20级梯田

田与田之间则依靠竹笕输水

简易的工程设施

实现了有效的自流灌溉

\

梯田

不仅解决了人们的温饱

也给动物提供了生存空间

春耕时

鹭鸟吃掉稻田里的害虫

为禾苗构建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

秋收后

客家人会将鸡鸭等散养到田间

觅食散落的谷物和杂草

田间动物产生的粪便

又增加了土壤的肥力

保证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

大米磨成米浆

用不同颜色的水果或其他植物

制作成染料

与米浆混合在一起

进行蒸制

如此反复9次

\

绿红黄白四种颜色

分别代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层层分明

“春季秧苗青葱

秋季稻谷金黄

打出大米雪白

过上日子红火”

在与山为伴的时间长河里

人们将对自然的崇敬

对丰收的希望

都融入到这小小的方块之中

\

南方山区

缺少可耕种的土地

人们利用梯田田埂种植大豆

稻田里的水分可以满足大豆对水的需求

大豆的根系能够加固田埂

豆类作物的固氮特性

又能改善稻田的肥力

通过这样的套种模式

人们既可以依靠稻米解决温饱

又能从大豆中获得植物蛋白质

这是人类在自然生产中总结的经验

是互作互利

遵循自然法则的可持续农业

\

节气刻画了四季

也引导着农家的耕作与丰收

就地取材、物尽其用

是农耕文明的智慧

田里的泥土在农民手中变成一头泥牛

鸡蛋做眼牛角加以点缀

一头泥牛俯卧田间,栩栩如生

\

“小儿著鞭鞭土牛

学翁打春先打头

黄牛黄蹄白双角

牧童缘蓑笠青箬”

一场 “鞭牛立春”活动

寓意着新一轮耕种即将展开

\

中国南方山地稻作梯田系统

是中国先民利用自然改造自然

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见证

时光流转,四季轮回

梯田仍在继续讲述着耕作与收获的故事

\

周一到周五

CCTV-1 18:20档

《农耕探文明》持续播出

让我们跟随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探寻生生不息的中华农耕文明

网友评论 [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网站简介 | About BBRTV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专题回顾 | 中文简体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Nam | ภาษาไทย

广西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广西壮族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支持指导

广西广播电视台 主办

本网站由北部湾在线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