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控底盘是一个千亿元规模的市场,自主零部件供应商有望迎来历史机遇期。在关键产品选择上,电子机械制动(EMB)系统可能成为市场新参与者的重要切入口。”北极光创投合伙人黄河的一席话道出了EMB在汽车技术创新中的重要地位。
今年以来,从法规标准的酝酿,到项目定点的获得,再到生产线的建设,EMB领域可谓捷报频传,俨然已进入量产倒计时,一条全新的“赛道”就在眼前。
标准推进与量产准备同步
“EMB是一项在全球范围内领先的技术,是中国有可能在成本、规模、落地速度方面处于第一梯队的汽车供应链产品,对于创业公司来说十分‘友好’。2025~2026年,EMB面临非常好的市场爆发机会。”和高资本创始合伙人何宇华认为。
今年以来,国内外与EMB相关的标准工作持续推进。年初,由中汽协会标准法规工作委员会汽车制动系统专业委员会主导的“EMB乘用车标准启动会议”,对《乘用车电子机械制动卡钳总成性能要求及台架试验方法》与《乘用车电子机械制动卡钳总成耐久性能要求及台架试验方法》两项标准开展探讨,并计划于年内发布。
4月8日,中汽研中国汽车标准化研究院也组织行业开展线控制动标准的沟通会,现已开始起草相关标准。而欧洲ECE R13/R13H关于EMB的修订版标准已完成草稿版,将在今年提交审议并于2025年正式发布。标准的逐渐清晰,意味着EMB正处于量产上车的“前夜”。
与此同时,EMB供应商伺机而动。4月9日,京西集团与蒂森克虏伯转向签署合作协议,加速EMB的联合开发。据悉,双方将确保高效量产和全面交付EMB——2025年建成先进的自动化生产线,并于2026年开始量产交付。
3月底,定位线控底盘Tier 0.5(零部件0.5级供应商)的坐标系智能,举行“EMB成果发布暨工厂交付仪式”。该公司在苏州工业园区投建了全球首家量产纯机电制动EMB智能工厂,导入全球第一条EMB系统全自动装配生产线。资料显示,坐标系智能已与东风风行、东风岚图开展量产项目战略合作,第一代线控制动系统EMB将于2025年底正式量产。
从2021年第一代EMB原型件起,炯熠电子用3年时间进行多轮产品迭代。根据规划,该公司到2025年初即可完成EMB的功能安全认证,为产品大规模量产上车做好准备。另据了解,同样专注于EMB的华申瑞利已完成乘用车全系列多个产品的设计和出样,零件开模率达到80%以上,并完成EMB性能测试、耐久测试及样件装车。
此外,EMB的控制策略与电子液压制动(EHB)类似,因而已有EHB量产经验的自主供应商在这方面也具有一定优势,拿森科技、同驭科技、格陆博、千顾科技等企业正积极储备EMB相关技术。
目前来看,相较于独立式EMB,集成式(四轮)EMB的研发难度更高,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诸如采埃孚等国际零部件供应商们正在加速布局。
或成为制动终极解决方案
据介绍,线控汽车底盘主要由线控转向、线控制动、线控换挡、线控油门和线控悬架组成。线控底盘是自动驾驶与新能源汽车的结合点,是实现无人驾驶的关键载体。在线控制动系统方案中,只有EMB实现全电子化,也更易与汽车的其他电控系统整合,从而实现更多功能。
有业内人士判断,作为智能制动系统的“终极”产品,EMB将是未来汽车线控制动的“必争之地”。在新能源智能汽车的持续渗透及头部车企的引领效应驱动下,EMB有望逐步打开市场空间。
在整车电子电气架构演进的过程中,车企都在思考如何使“软件定义汽车”达成最佳效用,软硬件解耦成为普适需求。EMB将为下一代整车电子电气架构的发展奠定基础,真正实现软件和硬件分离。相关市场研究做出预测,到2035年EMB将为全球汽车制动市场贡献13%的份额。
华申瑞利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蔡旭东认为,目前EHB虽然也能做到软硬件分离,但由于它集中在单个系统供应商手中,都是软件与硬件打包在一起销售,对车企来说还是一个无法打开的“黑盒”,所以不少车企都在积极寻求新的制动产品。
在一些行业人士看来,EMB未来将以一种势不可当的速度替代EHB。首先,EMB支持软硬件解耦,可以满足车企的诉求。其次,EMB的响应时间更短(80~100毫秒,对比EHB的150毫秒),对自动驾驶的友好度更高,安全性也更高,在整车重量、能耗和系统成本角度等方面都有压倒性优势。
京西集团工程师Alan Lee表示,EMB技术代表着汽车底盘系统的一次重大技术革新。作为一项具有前瞻性的智能汽车制动技术,EMB无需任何油液,同时提供精准控制和零拖滞;对环境非常友好,也让很多新的功能更容易基于EMB开发出来;最关键的是,EMB即插即用,对于车企而言装配方便,使得整个系统结构设计更加简单化,可以腾出更多空间用于其他用途,进而提升驾乘舒适性。
Alan Lee称:“从安全性的角度来看,EMB要比现在的液压制动更好。现在的液压制动系统如果有一个(装置)失效,两个轮子是没有制动的。但EMB即使失效,只是失去一个卡钳的制动,剩下的3个还在。当然,我们也在进一步完善安全设计,以满足未来市场对车辆更高的安全性需求。”
自主供应商有望脱颖而出
根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的《电动汽车智能底盘技术路线图》,我国2025年应完成乘用车EMB系统样件的集成优化、台架验证,完成系统技术预研;2030年应完成乘用车EMB系统集成优化,达到量产状态,实现系统商品化应用。
然而,从一些供应商规划的量产时间表来看,2025~2026年EMB就将迎来规模化应用,比预想的时间提前。虽然当前我国法规还不支持EMB系统在乘用车上应用,但预计在不久的未来,相关部门会结合国内外供应商开发进度,推动相关法规的立项和修订,为EMB装车应用做好支持工作。
北极光创投合伙人黄河判断:“作为线控制动的下一代方案,EMB系统已进入全球各大车企的预研阶段。由于其取消了被使用数十年的液压模块,我们相信在这条‘赛道’上有新创公司的机会。”
回望过去,在传统的液压制动领域,电子驻车制动(EPB)系统70%~80%的市场份额都由外资公司占据;在EHB市场,2020年博世iBooster的全球市场占有率更是高达约90%。不同于EPB和EHB市场以外资零部件供应商主导,中外厂商在EMB的研发上几乎处于同一起跑线,具备正向研发能力的中国企业有望在新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业内人士指出,EMB制动系统未来可期,但也不可避免地面临技术成熟度、成本控制、法规标准、可靠性要求、工作环境恶劣等诸多挑战。比如,EMB需在高温、高震动的恶劣环境下工作,这对系统的设计和材料提出很高的要求;EMB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还需降低成本,这要从整车层面优化结构,以实现成本效益等。
EMB不仅仅是一场汽车制动技术的革命,还将面临很多非技术层面的博弈。比如EMB大概率会与驱动进行融合,如果驱动介入制动,驱动电机取代部分制动的功能,很多制动零部件厂商与车企的相关部门将面临挑战,因此推行阻力可能较大。与此同时,国内供应商要打破国外技术和专利的垄断,还需获得配套车企的支持。国内EMB厂商多为初创公司,如何获得下游合作伙伴的信任以及在整零合作中的更多话语权也是一个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