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特别报道】
胸怀“国之大者”,筑牢南方重要生态屏障
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广西力量
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了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由实践探索到科学理论指导的重大转变,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广西山水秀甲天下,是大自然赐予中华民族的一块宝地,是我国生物多样性天然宝库和资源基地、全球生物多样性重点地区,在国家生态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广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重大方略要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的殷切嘱托,胸怀“国之大者”,坚决扛起保护广西山山水水的政治责任,着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广西,筑牢我国南方重要生态屏障,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从享誉世界的龙脊梯田,到被誉为“中国天然氧吧”的金秀圣堂山;从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的三江,到世界著名长寿之乡巴马;从花团锦簇的绿城南宁,到碧水悠悠的工业重镇柳州,再到红树林郁郁葱葱的北海……如今的广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绚美城市与美丽乡村交相辉映,秀美山水与美好生活有机融合,成为八方宾客向往的诗和远方。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全力保护好蓝天碧水净土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如何为加快形成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导向的美丽中国建设新格局贡献广西力量?广西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建设美丽中国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环境就是民生,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蓝天、碧水、净土,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关切。为了不断擦亮“山清水秀生态美”金字招牌,顺应人们对绿色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广西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坚持保护优先,坚决扛起保护好广西山山水水的政治责任。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强调守住生态环境底线。2022年以来,先后出台《中国共产党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厚植生态环境优势推动绿色发展迈出新步伐的决定》《关于深入贯彻“五个更大”重要要求全面建设新时代壮美广西的意见》《广西生态保护正面清单(2022)》《广西生态保护禁止事项清单(2022)》等系列文件和举措,就推动绿色发展实现更大进展作出系统部署,凝聚绿色发展的强大合力,推动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自治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带头履行党政第一责任人职责,坚持重大问题亲自研究,与各市签订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建立自治区14名负责同志分片包干督导帮扶工作机制,全面推行河(湖)长、湾长、林长、田长制,构建大生态、大环保工作格局,压实各级各部门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
——坚持系统治理,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广西加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不断补齐绿色发展短板,提升新污染物治理能力,全力保护好八桂大地的蓝天、碧水、净土,进一步保障生态环境安全和人民健康,近年来,全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保持全国前列,天更蓝、水更清、海更碧。
面对美丽中国建设面临的形势任务,广西认真对标对表,以高质量法治建设推动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不断健全完善生态环境法规标准体系,强化生态环境法治学习宣传,以法治力量保障美丽广西和生态文明强区建设。
今年6月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正式施行。这是广西生态文明领域出台的首部综合性、统领性、系统性的地方性法规。《条例》在全面总结广西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聚焦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内容,强化法律责任,以法治理念、法治方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全区生态环境系统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重大方略要求,锚定到2035年美丽广西全面建成的目标,着力抓好‘116620’工程、‘1+1+1+13’方面工作,全面贯彻实施条例,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广西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自治区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要积极推动融入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研究打造美丽广西建设示范典型;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倡导生态文明行为,推动全社会全面了解、掌握、遵守、运用条例,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更深入地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共同促进八桂大地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
打造美丽样板
持续擦亮“山清水秀生态美”金字招牌
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就要以开展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为着力点,梯次推进打造美丽中国建设示范样板,聚焦区域重大战略打造绿色发展高地,因地制宜打造美丽城市、美丽乡村,继续抓好美丽河湖、美丽海湾建设,培育生态社区等美丽细胞。为此,广西以打造国内江河综合治理典范和世界级生态环境保护样板为重要抓手之一,加快建设美丽广西和生态文明强区,持续擦亮“山清水秀生态美”金字招牌。
今年4月25日,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部署,自治区生态环境厅与桂林市人民政府召开发布会,发布了《漓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报告》和《漓江生态环境质量报告(2023年)》,首次发布的漓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LJEEQI),简称“漓江指数”,是全国首个用于评价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和保护工作的综合指标体系。经测算,2021年、2022年、2023年漓江指数分别为85.86、86.45、86.55,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等级均为优,且呈逐年上升趋势,说明漓江生态环境质量得到稳步提升。
漓江,是桂林山水之魂,是享誉世界的中国文化旅游名片。习近平总书记对保护漓江念兹在兹,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漓江是大自然赐予中华民族的一块宝地,一定要保护好,让这一人间美景永续保存下去。自治区党委、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推动建立漓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每年定期发布《漓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报告》,并通过制定实施《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设立“漓江保护日”、实施漓江生态保护和修复提升工程等,统筹推进漓江全流域保护、全覆盖治理,高水平打造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实现漓江流域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如今的漓江山青水碧,流域森林覆盖率超过80%,干流水质常年保持Ⅱ类标准,入选中国首批美丽河湖治理案例,漓江流域生态文章越做越活,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注脚。
继桂林漓江之后,南宁市那考河于2023年入选中国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初夏时节的南宁市那考河湿地公园,只见河水清澈见底,与岸边绽放的美人蕉相映成趣,一幅清水绿岸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这个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的生态综合整治项目,时下已成为市民和外地游客打卡拍照留念的网红地,每年吸引100余万人次前来参观游玩,有效带动了片区经济发展,实现了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
那考河是南宁市18条城市内河之一竹排江的支流,也是竹排江源头,全长6.35公里,担负排洪、景观等多重功能,具有重要的城市水系生态价值以及城市休闲作用。20世纪90年代,那考河上游养殖业兴起,上游城中村区域人口密集、养殖业发达,大量养殖废水及生活污水排入河流,使那考河不堪重负,水质明显恶化。近年来,南宁市在整治那考河过程中,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基本目标,以“生态+体育休闲”为发展思路,以“全流域治理”和“海绵城市”相结合的治水理念,统筹做好生态修复和控源截污“加减法”,使那考河从原来劣V类黑臭水体变为美丽河湖。
那考河的成功治理,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可为南方多雨地区的水生态环境治理提供借鉴。在那考河流域治理模式和理念的带动下,南宁市先后在沙江河、心圩江、水塘江、朝阳溪等内河综合治理项目中复制了“那考河模式”,城市内河“化茧成蝶”,条条河道重焕生机,人民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显著提升。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比起桂林漓江、南宁那考河,2023年入选中国第二批美丽海湾优秀案例的广西北海银滩,也别有一番中国南疆海滩的美丽。
北海银滩岸线绵延百里,分布有北海银滩国家旅游度假区和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北海金海湾红树林湿地等,素有“天下第一滩”美誉。湾内湿地生态系统自然性、完整性高,分布的原生红树林植物群落在我国南部沿海具有极高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近年来,广西北海市秉承“生态立市”发展战略,创新“生态+”的发展模式,投入约185亿元用于银滩美丽海湾建设,推动百里银滩华丽变身、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将银滩的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实现生态环境、民生福祉、品牌效应、旅游产业“四个向好”,成为北部湾亮丽的生态名片。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中国幅员辽阔,陆海兼备,地貌和气候复杂多样,孕育了丰富而又独特的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多样性,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积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不断加强和创新生物多样性保护举措,持续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制,努力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
作为中国南方重要生态屏障和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广西更加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切实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监管,拓宽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路径,为子孙后代留下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
每年的12月到次年4月,广西北海市涠洲岛、斜阳岛附近海域都会有一群优雅的身影跃出水面,吸引无数游客登岛观赏。它们就是海上“鲸”灵——布氏鲸。大型鲸类一度被认为在中国大陆沿海已经绝迹。从2016年广西科学院科研人员在涠洲岛附近海域发现布氏鲸,到2018年进行系统科考研究,再到如今涠洲岛成为中国近海唯一的大型鲸类稳定出现的海域、中国唯一一处可以开展观鲸活动的海域,可谓“鲸喜”不断!今年春节期间,围绕着观看布氏鲸的相关旅游、研学活动场面火热,观鲸人数每天逾千人。观鲸游带动了景区门票、住宿、餐饮和研学旅游产品的经济增长,为海岛旅游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涠洲岛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景象。
鳅类又添新物种,来自广西师范大学、广西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柳州市渔业技术推广站等部门的研究人员,在广西红水河和柳江河水系交界的洞穴,发现一种小型洞穴鱼类“安东岭鳅”;广西中医药研究院中药资源团队在开展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和广西第一次林草种质资源普查中,发现石山油桐、美脉假糙苏、线叶度量草、广西割舌树、洞生香草、广西肺筋草6种高等植物新物种……今年4月以来,广西境内陆续发现新物种的消息,在国内外传播开来。
得益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八桂大地万物竞生。近五年,广西发现植物新种50余种,陆生野生脊椎动物新种136种。另据有关部门统计,2023年,广西近岸海域发现并识别出布氏鲸超过60头,中华白海豚380多头;白头叶猴数量由20世纪80年代的300多只增至1400多只,获评“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
绿水青山间,珍稀野生动植物生机勃勃。这背后,是广西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断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不懈努力。近年来,广西出台50项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关的地方性法规和管理办法,率先出台全国首部灵长类栖息地保护条例和遗传资源地方性法规,不断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地方法规与制度体系,更新《广西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积极推进广西生物多样性保护进程,在国内外收获肯定和赞誉。
目前,广西已建成自然保护地223个,生物多样性丰富度居全国第3位,红树林面积位居全国第2位,在国家生态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全区共有国际重要湿地4处(同时为国家重要湿地)、自治区级重要湿地44处。其中,北海冯家江流域红树林和海岸带综合治理入选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典型案例,左右江与漓江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助力“中国山水工程”入选首批世界十大“生态恢复十年旗舰项目”。如今,在广西多处湿地持续发现国家重点保护鸟类中华秋沙鸭、勺嘴鹬、灰鹤越冬种群,而且数量不断增长。
持续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区
让生态优势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
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体系为重点,全面统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中国建设的示范样板。
近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自治区生态环境厅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重大方略要求,深入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截至目前,广西累计创建6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19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49个自治区生态特色文化旅游示范镇和399个自治区生态特色文化旅游示范村,打造了一批绿色发展的先进典型。这些地方率先创新求变,加快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推动产业体系绿色转型,呈现“生态产业兴旺、绿色经济发展、文化旅游繁荣、民族团结稳定”的良好势头,带动提升全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给广西在绿色发展上树立了标杆和样板,为新时代壮美广西建设不断注入生态活力。
广西是全国农业、林业大省(区)之一。一些县(市、区)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契机,立足生态环境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等新产品、新业态和特色产业,从中发掘新的富民增长点——
“世界长寿乡”上林县在2017年成为广西首个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命名的县。作为典型的农业大县和“南宁后花园”,上林县依托优良的生态优势,以做强生态农业为轴心,积极探索产业延伸,打造生态与富民相契合的循环产业链条,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打好全域有机牌,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水加工产业和康养旅游业,实现生态与农业、农村、农民效益的统一。
凌云县作为一个有着近千年州、府、县治之地历史的文化古城,近年来,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重点发展凌云白毫茶、桑蚕、特色水果、林下养鸡等种养产业,推动农业产业扩量提质增效,带动各族群众在家门口发展产业、实现就业,荣获“中国十大生态产茶县”“全国有机农产品基地”“中国蚕桑之乡”等荣誉称号。
……
最新数据显示,广西获命名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19个县(市、区)中有14个被评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占全区特色旅游名县总数(32个)的43.75%。一地一域的发展,折射出广西生态文旅产业的千姿百态和发展韧劲——
凭祥市素有“中国南大门”之称,近年来,积极探索生态旅游新模式,坚持将环保审查纳入重大文旅项目审批重要环节,着力打造凭祥友谊关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同时借助恢复跨境旅游业务有利时机,推出中越边境之旅、中越跨国之旅等特色跨境旅游产品,加快全市文旅产业全面复苏。2023年,该市全年接待游客人数、旅游总消费同比大幅增长。
蒙山县围绕健康产业新定位,依托“中国长寿之乡”等金字招牌,推进康养名县建设,全面打响“新派武侠风·醉美蒙山情”旅游品牌;鹿寨县在生态旅游业持续发力,先后获得了“中国最佳生态休闲旅游名县”“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等荣誉,中渡镇成功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为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增添动力。
……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下一步,广西将继续积极申报国家级示范区,组织开展广西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评选工作,创建更多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两山”基地。同时,积极推进广西百镇千村生态特色文化旅游示范创建工作,促进生态与文化、旅游、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发展,持续拓宽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路径,让生态优势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
推动石漠化防治
助力石漠化地区乡村振兴
石漠化即石质荒漠化,被称为“地球之癌”。2024年世界环境日主题活动将聚焦“土地修复、荒漠化和干旱韧性”。数据显示,我国石漠化土地已实现由21世纪初的“持续扩展”到目前的“面积持续减少、程度持续减轻、生态状况稳步好转”的历史性转变。
广西是我国西南岩溶集中分布区的南部核心地段,石漠化土地分布在河池、百色等10市78县(市、区),现有石漠化土地面积居全国第三位,仅次于贵州、云南。
作为全国石漠化问题最严重的省区之一,广西因地制宜推动石漠化防治,采取强化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创建自然保护区和地质公园、探索生态立体产业等综合措施。治理区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广西探索出石漠化科学系统治理的有效路径,持续筑牢我国南方生态安全屏障。2022年底发布的全国第四次石漠化调查结果显示,与上个调查周期(2016年)相比,广西石漠化土地面积减少48万公顷,净减31.5%,占全国减少总面积的14.5%,其中重度、极重度石漠化土地面积减少居全国第一;植被生态质量和植被生态改善程度居全国第一。
剑麻耐旱耐贫瘠,十分适宜在石漠化山区生长,既能固土保水,又能带来经济效益。在广西平果市旧城镇,漫山遍野的剑麻蓬勃生长,附近山头几乎看不到裸露的地块。不少村民在收割剑麻叶,拉到不远处的剑麻制品厂。目前,全镇已种植2.5万亩剑麻。曾经怪石嶙峋的荒山,如今从石头缝里焕发盎然生机,长出助力村民增收的“摇钱树”。
与平果市类似,广西不少市县通过防治结合、系统治理,裸露的山地披上绿衣。在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大化镇凤翔村,曾经光秃秃的石山变得绿意盎然,当地居民种植任豆、竹子等特色林木,加强监管监测,全面禁止乱砍滥伐,如今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猴子、鸟类等野生动物种类日益增多。
相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以来,广西通过封山育林育草、人工造林种草等措施,治理石漠化面积51.53万公顷,其中“十四五”以来治理面积10.86万公顷,石漠化土地植被覆盖度达45.8%。广西先后建设100多个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点,探索出“任豆+竹子”、山葡萄等10多种治理模式,乡村旅游、康养旅游等产业持续发展。
时下,广西持续做好石漠化治理项目储备和管理,“十四五”以来编制了《红水河水土流失及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多个项目规划,获批4个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涉及6个设区市、35个石漠化县(市、区)。广西通过设立保护区、发展特色种植等措施,推动石漠化防治。其中,西南岩溶国家公园已纳入《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设立的宾阳八仙岩国家石漠公园、环江国家石漠公园和七百弄国家地质公园等正围绕石漠化综合治理发展特色森林旅游。
石漠化综合防治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治理任务仍然繁重,需要持续强化实施生态产业发展攻坚,推进石漠化林业治理与生态产业融合。今后,广西还将大力发展“石漠化+珍贵树种”“石漠化+草”“石漠化+新能源”“石漠化+旅游”“石漠化+碳汇”产业发展,打造石漠化高效益产业示范基地。同时,进一步提升石漠化综合治理科研能力,挖掘生产要素潜力,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石漠化治理、石漠旅游等,促进农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延长产业链,加快发展经济林与草食畜牧业,鼓励壮大文旅康养、新能源等产业,为实现石漠化地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数说美丽广西】
生态质量指数:2023年,广西生态质量指数连续第二年位居全国第二。
天更蓝:2023年,广西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97.9%,创历史新高,排名全国第五。
水更清:2023年,广西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98.2%,全国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排名中,9市跻身全国前30名,广西地表水水质领跑全国。
海更碧:2023年,广西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比例为94.5%,排名全国前列。
自然保护地:建成自然保护地223个,其中国际重要湿地达4处,数量居全国前列。
石漠化治理:重度、极重度石漠化土地面积减少居全国第一;植被生态质量和植被生态改善程度居全国第一。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丰富,野生动植物物种种类数量高达1.8万多种,居全国第三位。
红树林:面积超14万亩,居全国第二位。
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累计创建19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6个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位居西南地区前列。(梁玉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