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柳州:一座会唱山歌的城

广西新闻|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24-06-06 11:09:46|网络编辑:黄业钦

“我是融水山三妹,长得不瘦也不肥。走过池塘鱼摆尾,走过山边蜜蜂追。”

5月19日,第14个中国旅游日当天,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鱼峰公园歌仙广场,苗族女孩韦莉莉身穿民族服装,直播唱山歌。韦莉莉家住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洞头镇,因唱山歌走红,在某短视频平台上名叫“山三妹”,拥有130多万粉丝。

“网名灵感来自电影《刘三姐》。我想学习刘三姐,‘山歌敬亲人’。”韦莉莉说。在广西,刘三姐这一歌仙形象深入人心。相传古时在立鱼峰下小龙潭,刘三姐传歌骑鱼成仙。柳州人对山歌情有独钟。多年来,山歌文化如同一泓清泉,滋润着每一位歌者。鱼峰山下、小龙潭边、江滨公园里,每天都有人唱山歌、开直播,不亦乐乎。

柳州,这座会唱山歌的城,正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助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我想让更多人认识、了解柳州山歌”

柳州歌仙广场,人山人海。面对着15部手机摄像头和几百名观众,韦莉莉说道:“多谢四方乡亲,欢迎走进我的直播间……”

从大山里走出的韦莉莉今年25岁,从小喜欢唱山歌。4年前,她开始尝试直播,拍摄苗乡风情、农村生活。一开始,直播间往往人很少,她也曾想过放弃。

2021年,韦莉莉来到鱼峰公园尝试户外直播唱山歌。“下午两点半开播,直播间仅100多人,现场也只有几位遛弯的阿公阿奶听我唱歌。”彼时,手机、补光灯、600块钱的声卡是陪伴她直播的“三件套”。

起初,直播唱山歌人气不旺。韦莉莉说,她早先只跟着歌词唱,没有新意和特色,观众并不买账,“直播有特色才能吸引观众,平台才愿意给流量。”后来,韦莉莉通过拜师学艺,学会了山歌创作,粉丝随之增加。春节、“五一”等节假日,韦莉莉直播间同时在线人数常常超过2万。

近年来,柳州山歌网络直播逐渐火起来。许多人涌入公园,投入文旅经济大潮。有搞直播的,有为主播提供民族服装的,连周边出租的房子都跟着走俏了。

很多人表示想要学习山歌直播,韦莉莉觉得这是传扬柳州山歌文化的契机,于是便开始招学徒,组团队。韦莉莉每天直播4个小时,在直播间里,她公开教学员,进行线上对歌,“即炒即卖,新鲜热辣”。“学员学习完全免费,我想让更多人认识、了解柳州山歌,把柳州山歌网络直播越做越大。”韦莉莉说得实在。韦莉莉的徒弟目前有近300人,有两位徒弟在短视频平台粉丝量突破30万。

许多年轻人怀揣梦想,像韦莉莉一样,开启山歌直播,投身文旅经济。不久前,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册亨县的山歌主播韦忠秀专门到柳州取经,借鉴山歌经验。到柳州10天,她涨粉11万。这位毕业于贵州民族大学的布依族姑娘表示,要把学到的东西带回去,唱好家乡的山歌。

“传递时代正能量,非遗山歌我传扬”

柳州市鱼峰区文化馆,墙壁上精心装裱着的刘三姐文化藏品,令人目不暇接:歌书、剧照、唱片、邮票、连环画、手抄歌谱……文化馆馆长黎萍说:“柳州山歌研究者们收藏的刘三姐文化展品,吸引不少学生、市民参观。”

2012年,鱼峰“小歌仙”少年儿童艺术团成立。艺术团由合唱团和舞蹈团组成,目前发展到180多人,《壮家的甘蔗林》《飞向蓝天》等节目参加过比赛,上过剧场。黎萍说:“每周末,孩子们都会来文化馆排练。今年春季,我们馆里举办了山歌培训等公益班30个。”

广西素有“歌海”之称,各族群众聚集对唱山歌的活动形式称为“歌圩”。歌圩规模有大有小,大的甚至数千上万人。据黎萍介绍,鱼峰区建成5个“鱼峰歌圩”示范校、1个“鱼峰歌圩”研究开发中心,还推出山歌绘本,打造“鱼峰之声”等品牌。不少文艺团体还尝试将山歌与现代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结合,创作出年轻观众喜闻乐见的作品,让山歌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柳州鱼峰歌圩被列入广西的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陆连芳说:“我们以歌为媒,以歌会友,以歌传艺,以歌传史,以歌传俗。”

陆连芳是瑶族,籍贯广西贺州市昭平县,少时读书到柳州。后学唱柳州山歌,成为传承谱系第四代传人。韦莉莉拜的师傅,便是陆连芳。

“柳州山歌多即兴创作,临场发挥,有独唱、对唱、联唱等形式,种类有盘歌、抢歌、斗歌、对子歌、猜谜歌等。”陆连芳介绍,“歌词有韵易记,常用赋比兴等表现手法。”

陆连芳认为,柳州山歌需要在传承中发展,才能“声声不息”。近年来,陆连芳到柳州市柳石路小学、柳石路第二小学、白云小学、鱼峰区培智小学等学校教孩子们唱山歌,还到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举办山歌讲座。

“我进校园来上课,人教文章我教歌。莫笑山歌是土货,蚕虫口里吐绫罗。”陆连芳创作山歌超8000首,内容涵盖二十四节气、尊老爱幼、文明创城、普法宣传等众多方面。

陆连芳的学生遍及全国各地。学生刘日红因写本科毕业论文《柳州市“鱼峰歌圩”旅游文化内涵及开发建议》与陆连芳相识,拜其门下。这位年轻人以此自勉:“为获稻谷育禾秧,为学才能进学堂。传递时代正能量,非遗山歌我传扬。”

“山歌就在田野间,心想唱歌就唱歌”

4月10日,2024中国·柳州“鱼峰歌圩”全国山歌邀请赛暨“歌仙刘三姐”广西山歌王争霸赛在柳州举行。争霸赛上,来自湖南、贵州、广西等地的40名山歌手唱出“最炫民族风”。

自报家门,抽题答歌,三人对歌“打三角灶”……五轮比拼攻擂,来自柳州市鹿寨县的小伙子韦德运获得争霸赛“歌王组”一等奖,戴上“王中王”字样的民族风情帽子。

“柳州山歌就在我们的生活中。”韦德运说,“山歌就在田野间,心想唱歌就唱歌。”14年前,以三本歌书为缘,韦德运接触了柳州山歌,如今山歌已融入他的生活。

5月9日,鹿寨县中渡镇迎来20辆大巴车。柳州市第十五中学的学生们来此研学。“洛江河水清又清,山欢水笑迎贵宾。古镇唱响迎宾调,一首山歌万般情。”韦德运的歌声一下子吸引了学生们。韦德运是中渡镇寨上村人,他在鹿寨香桥岩溶国家地质公园担任研学旅行指导师。

让课堂行走起来,让山歌传唱更广。韦德运介绍,“研学团可以参加闯关活动。山歌、彩调、投壶、射箭,拆‘字中字’游戏等,每过一关都会获得锦囊,或下达新的挑战任务,从而激发学生兴趣。”

柳州山歌接地气,不仅从事旅游的人爱唱山歌,在柳州的社区乡村、大街小巷,男女老少大多会哼两句山歌。

从争霸赛上,可以更清晰地看到柳州山歌内容的广泛性。据广西山歌学会副会长黄丽琼介绍,争霸赛主题包括民族团结进步以及百姓生产生活、风俗礼仪、家教家风等内容。

“争霸赛中我用的是桂柳话,有地方特色,本地人感到亲切生动。柳州山歌一直以来拥有众多听众,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都有不定期的歌会,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韦德运说。

“如今广西成歌海,都是三姐亲口传”

位于柳州市城中区的柳州文化艺术中心柳州音乐厅,光线明亮,立体环绕音响等配备齐全。歌手高红升说:“不久前,2024中国·柳州‘鱼峰歌圩’全国山歌邀请赛在这里角逐。”高红升以一首《玛依拉变奏曲》获得一等奖。

高红升是广西科技大学人文艺术与设计学院研究生。“比赛严谨专业,柳州举办这样的比赛,是山歌爱好者的福音,为我们提供了互相学习交流借鉴的平台。”高红升说。

邀请赛现场,来自18个省份、26个民族以及越南、印度尼西亚等东盟国家的80多名歌手齐聚,同台比拼,歌声连连,精彩纷呈。

“如今广西成歌海,都是三姐亲口传。”活动实施单位柳州市艺术剧院党委书记、院长叶苗壮说:“举办山歌邀请赛是擦亮柳州山歌品牌的生动实践,我们向各地颇具实力的山歌歌手发出了邀请。此次邀请赛由业内专家现场担任评委,参赛歌手专业度高,面向市民游客免费开放。赛事坚持文化惠民,传承山歌文化,为展现各族人民精神风貌提供舞台。”

近年来,柳州山歌带火文旅产业。叶苗壮说:“我们立足柳州山歌,结合非遗展演、文创展销、文旅推介等,拓展文旅体验新场景。”比如,今年艺术中心开展“‘三月三’非遗民俗风情展”,伴手礼明信片等文创产品设计中融入山歌元素,推出三条“听歌+嗍粉”旅游线路,还有山歌作品征集大赛、山歌展演展示、柳州东门戏台艺术展演等活动。

柳州还邀请山歌手们身着民族服装,打卡美景美食。来自老挝的山歌手罗嘉春说:“在柳州,我看到人们喜欢唱歌,喜欢用山歌表达自己的心情。”来自印度尼西亚的山歌手白莉莉说:“我听过刘三姐的故事,非常喜欢山歌文化。”

柳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刘莉介绍,山歌邀请赛和争霸赛系列活动单日全网直播总浏览量达273.2万次,全网建立直播间64个,联动媒体平台超60个。

无论是在互相赛歌、赏歌的歌圩,还是在“唱歌不搭台,对歌不见面”的网络直播,柳州把山歌唱活了,把文旅经济“唱旺”了。

山歌文化正成为柳州的文旅“名片”。来自黑龙江哈尔滨的游客吴女士到柳州旅游,特意前往鱼峰公园打卡,“除了品尝地道螺蛳粉,还必须实地感受对唱山歌的盛况。”吴女士站在围观歌队的人群中,不时拿起手机拍照。

依托山歌经济的火热,2024年广西“三月三”假日(4月11日—14日)期间,柳州市民游客出游热情高涨,文旅市场供需两旺,旅游消费充满活力。数据显示,柳州市共接待游客31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5.28亿元,其中鱼峰公园接待游客近12万人次,创历史新高。

“宝贵的山歌文化资源是柳州文旅融合发展的着力点。”刘莉表示,接下来,我们将提升鱼峰歌圩设施和服务,增设山歌直播点位,加强网络信号,成立歌友之家,开展柳州山歌“天天唱”“月月比”“季季演”“年年赛”等系列文化活动,邀请全国各地“山歌王”、山歌手到柳州“以歌会友”,发展山歌研学旅游。同时,复排提升柳州原创彩调剧《刘三姐》,举办山歌作品征集大赛,开发山歌主题文创产品,建设山歌文化展示中心和刘三姐小剧场,谋划建设山歌文化主题街区,培育壮大文旅经济,推动柳州山歌文化旅游实现健康有序发展。(记者 张云河)

网友评论 [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网站简介 | About BBRTV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专题回顾 | 中文简体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Nam | ภาษาไทย

广西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广西壮族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支持指导

广西广播电视台 主办

本网站由北部湾在线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