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活海底一片“林”

泛北新闻|来源:广西日报2024-06-14 11:33:52|网络编辑:杨琪玉

\

涠洲岛珊瑚礁。(广西大学海洋学院/供图)

  6月7日下午,一艘快艇从蓝桥海岸出发,行驶约1.5公里,停留在涠洲岛海域西北角。

  风和日丽,海水澄净。身穿潜水服的黄雯教授和两名同伴,背负氧气瓶,手拎水桶,纵身跃入深蓝色的大海。

  桶里,装着人工培育的珊瑚“宝宝”,以及捡拾、收集的珊瑚断枝。

  潜至五六米深处,他们用绑扎带,将志愿者认养的20多株鹿角珊瑚苗托,错落有致地捆绑在礁体的格栅苗架上。

  这,就是常说的“种珊瑚”。

  作为地地道道的动物,成千上万珊瑚虫分泌碳酸钙骨骼,在千百年的生长过程中形成珊瑚礁。

  珊瑚礁被誉为海洋中的“热带雨林”,虽然它们只占海洋面积的0.2%,却能为30%的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珊瑚礁能抵消70%—90%的海浪冲击力,如果没有珊瑚礁的保护,沙质海岸很容易受到侵蚀。

  10多分钟后,3人上船。休息片刻,再次潜入海中,对珊瑚礁进行巡查。

  有的珊瑚苗歪了,重新固定好;渔网缠绕在珊瑚礁上,剪开它;看见大型藻类,将其清除……一个多小时,3人巡查了几百平方米海域、几十个珊瑚礁体。

  跟拍的摄像记者李清宇紧随其后。

  “海底暗流涌动,身体飘忽,需要技巧才能维持短暂平衡。”浮出海面的他,喘着气说,“出水有种重见天日的解脱感,生活中的压力都不算什么了。”

  如此经历,对黄雯来说,属于家常便饭。

  这位广西大学海洋学院硕士生导师,现年36岁,是该校涠洲岛珊瑚馆馆长、广西南海珊瑚礁研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为了完成任务,他每年要在南宁和北海之间穿梭几十次。仅2023年,就在涠洲岛上待了260多天,往返37次,带领团队下海240余天。

  “有次我在海底巡查珊瑚时被海流冲走,同伴找了好久才找到。”黄雯说,之所以这么“搏命”,源自热爱,也出于焦虑。

  近20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特别是全球气候变暖、海洋酸化和环境污染等因素,导致全球珊瑚礁生态系统面临退化的威胁。有科学家预测,至2040年,全球一半的珊瑚礁恐将消失。

  “小时候,珊瑚长得厚实、水泄不通,我们可以站在珊瑚礁上钓鱼。”涠洲岛旅游区潜水运动协会秘书长李武有些怅然若失。

  涠洲岛海域占有广西珊瑚礁总面积的97.5%。然而,退化最严重时,该岛平均活珊瑚覆盖度只剩6%。

  保护与修复刻不容缓!

  从2013年开始,隶属于广西科学院的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派人在这片海域进行珊瑚培育,许多志愿者加入其中。

  两年后,曾为南海生态保护作出贡献的广西大学科研团队,在涠洲岛北部海域建立2000多平方米的实验区,并陆续建成SSI潜水培训中心和全国首个以珊瑚礁为主题的科研、科普基地。

  海底“造林”,谈何容易。

  岛上渔民经常看到,太阳下,黄雯及其团队挥汗如雨地搬运格栅、立柱、苗床。重达上百斤的苗床先搬到船上,再放到海里,工作量很大。

  “没涂防晒霜吧?”出海前,他不忘提醒同伴,“那种化学物质,即使浓度很低,对珊瑚都有伤害。”

  保护与修复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20年,涠洲岛海域出现厄尔尼诺现象,水下的珊瑚大片大片地白化。为了挽救珊瑚,黄雯组织了一批潜水员,将培育的珊瑚苗捞回,转到北海养殖场。

  经过不懈努力,广西大学科研团队研究出了一套成熟的陆基珊瑚养殖技术、海区珊瑚培育和移植技术。

  一次次下潜,换来一次次新生。在北海市政府、涠洲岛旅游区管委会、涠洲岛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等共同努力下,涠洲岛珊瑚礁修复区内已繁育10多种珊瑚共8万多株,修复面积从2000平方米扩展到30万平方米。涠洲岛珊瑚礁生态状况总体趋势向好,珊瑚幼体得到补充,活珊瑚覆盖率从6%提高到8%。

  “调查研究发现,涠洲岛处于世界热带珊瑚礁分布的北缘。如果全球气候持续变暖,涠洲岛可能成为珊瑚未来的‘避难所’。”不下海时,黄雯很乐意在涠洲岛珊瑚馆为观众进行讲解。

  平静的海面下,一派艳丽的“瑚”光“珊”色。险些“消失的它”,在日复一日的护佑中重焕风采。(刘琴)

网友评论 [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网站简介 | About BBRTV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专题回顾 | 中文简体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Nam | ภาษาไทย

广西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广西壮族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支持指导

广西广播电视台 主办

本网站由北部湾在线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