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科学修复合理利用 绘就生态文明新画卷

新闻眼|来源:广西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2024-06-18 08:31:50|网络编辑:王琳

桂林市统筹推进规划、管理、保护、修复和科普宣传等工作,会仙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的生态得到有效改善,生物多样性持续增加,保护漓江、保护桂林山水成为社会共识。

今年4月,《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宣布在我国绝迹的彩鹮,首次现身会仙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据了解,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彩鹮主要栖息在浅水湖泊、沼泽等淡水水域,出现在会仙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实属罕见。

桂林市以林长制、湖长制为抓手,加强日常巡查监管,推动湿地保护的立法建设。2023年,正式实施《桂林市会仙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管理规定》,确保了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此外,2023年桂林会仙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5G+智慧管护平台正式投入使用,实现“一张图”监测,湿地管理也从“人管”迈入了“技管”的新阶段。

桂林市临桂区自然保护地管理中心主任李铭:“桂林会仙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修复工程(桂林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项目和桂林新区相思江防洪排涝提升工程,累计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通过清理有害生物,河道疏浚,生态护岸修复,退塘还湿等措施,恢复湿地面积800亩,有效提升了湿地生态环境。”

数据显示,目前会仙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已有维管束植物328种,脊椎动物291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4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植物29种。会仙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公园每年游客量达到六万人次。”

桂林市临桂区会仙镇毛家村村民肖明友:“会仙湿地是我们的家园,只有湿地的生态环境好了,公园更漂亮了,游客才会越来越多,能带动我们周边的村民销售农产品,发展农家乐、民宿,所以这几年,我们村民环境保护的意识也更强了。”

近年来,桂林市着力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坚持把生态保护放在第一位。桂林市构建全方位保护机制,构建起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漓江保护新格局;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持续提升漓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申报联合国“地球卫士奖”“李光耀水源荣誉大奖”取得积极进展。同时,桂林市还坚持系统治理,加快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建设,保持山水生态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坚持绿色发展,入选全国首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

桂林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熊小斌:“我们持续推进全市水质提升工作,全面查整治入河排污口,提高污水集中处理能力,加快县乡、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和污水管网提升建设,加强农药化肥用量管控,推进水域综合治理,全力打好‘净水、补水、壅水、引水’组合拳。”

(记者董杰 通讯员秦丹、梁永健)

网友评论 [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网站简介 | About BBRTV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专题回顾 | 中文简体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Nam | ภาษาไทย

广西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广西壮族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支持指导

广西广播电视台 主办

本网站由北部湾在线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