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知识!广西这些海洋精灵你见过吗?鲸类搁浅该怎么办?

广西新闻|来源:南国早报2024-06-21 10:56:14|网络编辑:王琳

6月18日,一头侏儒抹香鲸在防城港天堂滩搁浅,引发广泛关注。幸运的是,经当地村民和渔政部门联手施救,这条鲸顺利回归大海。事实上,广西北部湾鲸类物种丰富,超过我国已知鲸类种类的1/3。受诸多因素影响,这些海洋精灵在海边搁浅的现象并不少见。

北部湾海域有13种鲸类动物

位于中国南海的北部湾,总面积约12.8万平方公里,有超过1000种海洋生物在此栖息,是一片美丽富饶的海湾。众多生物中,鲸类动物分外引人关注。

根据北部湾大学和相关单位考察,北部湾目前已知至少有13种鲸类动物,超过我国已知鲸类种类的1/3。

“包括中华白海豚、布氏鲸、角岛鲸和小虎鲸等众多明星物种。”北部湾大学海洋学院教授吴海萍说,中华白海豚主要集中分布在三娘湾至大风江口附近以及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数在500至600头之间。在防城港至北仑河口沿海,也有中华白海豚分布。

自治区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生态研究室副主任、高级工程师庞碧剑说,近年来,在北部湾海域出现的鲸类刷新了人们对这片海域鲸类的认知。2018年,北海市政府正式对外宣布,涠洲岛海域发现中国大陆首例近海岸分布的大型鲸类生活群体——布氏鲸群。

\

涠洲岛的布氏鲸。自治区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供图

2020年起,该监测中心站对涠洲岛海域布氏鲸开展专项监测调查,如今已基本掌握其迁移规律、分布范围以及食物种类。据监测显示,2023年涠洲岛附近海域,累计识别的布氏鲸数量已达60头,涠洲岛成为目前我国近海已知大型鲸类唯一的稳定栖息地和捕食场所。

公众护鲸意识日渐提高

布氏鲸每年出现在涠洲岛,主要因为这里的鱼类资源丰富。庞碧剑说,布氏鲸食物来源主要是中上层小型鱼类,这些小型鱼类占渔业资源总生物量的将近一半,为布氏鲸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布氏鲸追随食物而来。此外,涠洲岛海域生态环境优良,其周边海域海水水质监测指标达到一类水质标准,也是吸引鲸类的原因之一。

为了保护布氏鲸栖息地,《北海市涠洲岛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近海布氏鲸观鲸指南》陆续出台。相关部门持续开展执法打击非法观鲸,同时进学校、民宿开展科普宣传和法律宣讲,提醒船长避开“鲸出没”,游客科学观鲸,避免干扰布氏鲸。

面对暗流汹涌的大海,这些海洋精灵也会不时“迷途”,搁浅在海滩或礁石上。记者注意到,过去几年间,钦州三娘湾、防城港怪石滩以及北海市北海码头等地均出现过鲸豚搁浅现象。

以钦州三娘湾为例,2020年发生中华白海豚、印太江豚和宽吻海豚搁浅或死亡事件3起,其中成功救助宽吻海豚1起;2021年发生中华白海豚搁浅死亡事件1起;2022年发生海兽搁浅事件5起,且均为中华白海豚;2023年发生中华白海豚搁浅事件1起。目前,三娘湾中华白海豚搁浅救助工作由钦州市农业农村局和渔政支队联合主导,北部湾大学负责协助配合。

救助鲸类要用科学方法

“活体鲸类的搁浅包括觅食、天气和潮汐等原因。”吴海萍说,还有许多鲸类动物是由于身体出现了疾病,导致鲸类个体搁浅在浅水区,无法靠自身力量返回大海。

还有一种研究认为,鲸是依靠感知地球磁力线来确定其运动方向的,地球磁力线发生细微变化,就会导致鲸类迷失方向,发生搁浅死亡事件,也就是俗称的“地磁论”。

“无论是哪一种原因搁浅,进行恰当的应急处理可以给搁浅鲸类动物带来更大的生存机会。”吴海萍告诉记者,一般来说,体温过热、呼吸困难、缺水、压力过大、皮肤受损以及方向感混乱都是活体鲸类搁浅后常见的问题。这时候,如何判断其身体大概状况,选择及时放归大海或进行救助就显得尤为重要。

比如,遇到小型鲸类活体搁浅时, 首先可判断其身体基本情况。若确定鲸类体表无开放性伤口,呼吸正常,游动有力,则可及时放归。若鲸类出现受伤、活力不佳、无法主动游泳等状况,则需要进一步救援。此时,公众可在现场看护,等待相关部门及专家前往。

放归鲸时,也需要注意细节。吴海萍说,面对体型较小的搁浅鲸类(身长小于3米),可先将其身体扶正,从腹部中间两侧抱起移至深水区,注意避免挤压到背鳍和胸鳍,并注意其呼吸孔是否可以正常呼气。3米到5米的鲸类,最好使用担架布对其进行挪动,同时注意担架布应大过鲸类动物身体,切勿用细绳吊挂或抬起动物的身体。

吴海萍表示,面对体长大于5米的活体鲸类,要由渔政部门或专业人士指导救援。

(作者:张文卉)

网友评论 [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网站简介 | About BBRTV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专题回顾 | 中文简体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Nam | ภาษาไทย

广西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广西壮族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支持指导

广西广播电视台 主办

本网站由北部湾在线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