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间,不少准大学生和在校大学生加入学车队伍,掀起“驾考热”,但出现了“黑中介”、低价陷阱等现象,导致产生矛盾纠纷。日前,武鸣区人民法院审结了两起有关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的纠纷案件。
切莫轻信“黑中介”
“去驾校报名,学费贵、人又多,排队学车时间长,考证慢,学时严格。在我这里报名能享受到不刷学时、费用低、考证快的实惠。”这是一些“黑中介”常用的游说话术,诱导学员报名。
市民梁某欲在短时间内快速取得C1驾驶证,听信了谭某可以快速学车、快速考试的介绍,通过微信给谭某转账3600元,谭某向梁某承诺45天内“包拿证”。谭某收钱后,一直没有履行承诺。梁某每次询问事情进展时,谭某总称驾校报不上名。梁某多次索要转账费用,谭某都没有退款。因此,梁某将谭某起诉至法院。
法院经审理认为,原告梁某提交收据、微信聊天记录及微信转账电子凭证作为证据,证据的来源、形式符合法律规定,足以证明梁某支付给谭某学车费3600元及谭某同意退还梁某3600元的事实,梁某诉请有事实及法律依据,予以支持,判决被告谭某支付原告梁某3600元。
法官提醒,报名学车时,不要盲目听信他人的推荐或诱导,不要私下通过微信、支付宝等向“社会中介机构”交纳学费,而应到已向交管部门备案的驾培机构报名学车,与驾培机构签订标准化培训合同(协议)。
选择正规报名点
暑期驾考市场火热,部分营销或代理等人员承诺“全包班”“一费到底”“中途无其他收费项目”,实际上学员在报名、培训和考试期间被要求支付其他费用。
王某通过吴某介绍报名学习驾驶技术,在吴某的带领下到某驾培机构报名学习,并按要求一次性交费3688元。吴某承诺,该费用包含了驾校完成培训、考试和取得驾驶证的所有费用。
但在报名、培训和考试期间,王某被要求另行支付体检费、科目二场地训练及车辆服务费、科目三适应场地费、驾驶证工本费及考试费等共计1735元。取得驾驶证后,王某要求吴某退还其另行支付的费用,但吴某却以各种理由推脱。王某将吴某与某驾培机构一同诉至法院。
法院经审理认为,原告王某与被告某驾培机构双方形成合法有效的服务合同,原告王某应按双方的约定支付培训服务费用,被告某驾培机构应按约定完成培训义务。吴某的代理行为属于无权代理,该代理行为未得到某驾培机构的追认,故应由行为人吴某承担责任。被告吴某承诺完成培训、考试的全部费用为3688元,原告王某诉请被告吴某返还其多支付的1735元有事实和法律依据,法院予以支持。原告王某诉请被告某驾培机构承担返还责任没有事实和法律依据,法院不予支持。综上,法院判决被告吴某返还原告王某培训费1735元,驳回原告王某的其他诉讼请求。
法官提醒,报名学车一定要去驾培机构设置的正规报名点,看清培训合同约定,交费时索要票据,并保留好各种收据。驾培机构也应当加强管理,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杜绝营销或代理等人员乱承诺、乱收费等各种现象,避免产生不必要的纠纷。(记者朱新韬 通讯员岑素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