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粉虫,味蕾记忆中的乡情

广西新闻|来源:广西日报2024-09-20 09:43:29|网络编辑:夏汝

\

南宁粉虫制作技艺项目传承人周丽娜在搓粉虫。 甘艳霞/摄

\

用植物汁液制成的彩色粉虫。 (西乡塘区委宣传部供图)

  “老板,来一碟炒粉虫!”在南宁充满烟火气的大街小巷,各种风味的米粉令人眼花缭乱,在有些年份的老店,总少不了这道南宁人心中的宝藏美食。

  粉虫,是南宁的传统名小吃,由大米磨成米浆,蒸成粉团后揉搓制成,因其中间粗、两头细,形似虫,故而得名。

  日前,记者走进南宁水街的黄阿婆粉虫店,寻味粉虫。

  浇上香油、黄皮酱,加上肉丝、椒丝、洋葱丝、萝卜丝等配料,油光白嫩的粉虫在高温的爆炒下,“浴火”翻滚,清新米香与鲜酸咸辣的食材相互融合,将诱人的香味洒满每个角落。

  一拨一拨的客人,在这个面积不大的店里,寻着炒粉虫的香味而来,咂巴着嘴满足离去。

  “我小时候特别爱吃炒粉虫,那时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才能吃到。现在,可以随时吃上一碟炒粉虫,感觉还是怎么吃也吃不腻。这就是味蕾记忆中的乡情乡恋!”水街居民许秀冰说。

  据传,粉虫源自南宁邕江疍家,始于清朝末年。在邕江河畔,疍家人曾浮家泛宅,以水为伴、以舟为家。逢年过节,疍家船民家家户户都会搓粉虫,祈求多子多福。百余年的传承中,因其圆滚的虫状,这道民间传统食品被赋予“食福食禄”的内涵,演变成节庆文化的重要载体。

  岁月悠悠,烟火年年,老一辈的南宁人慢慢把吃粉虫当作繁衍后代、家族兴旺的象征。曾有民谣这样唱:“米虫搓开两头尖,中间藏宝千万年。有了螺丝有后代,代代齐齐祭祖先。”

  如今,这道带着历史气息的美食愈久弥香,发展成为南宁的一个城市符号。2021年,南宁粉虫制作技艺被列入西乡塘区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在专用竹箕背上,利用手掌中间的位置与竹箕背的编纹,才能搓出两头尖中间圆且带有螺纹的‘虫’形。”周丽娜坦言,只有靠手工的力度和巧度,才能搓出虫子的形状和爽滑的口感。

  周丽娜是南宁粉虫制作技艺项目传承人,也是黄阿婆粉虫店的第四代传承人。她每天都要手搓两三百斤的粉虫,供应食客和市内一些大酒店的餐饮部。

  在她看来,粉虫的美味,更多来自制作方法的讲究。

  “从泡米到成品,需要花费10个小时左右,而单是大米就要浸泡约6个小时。”周丽娜说,不仅如此,过滤时,水不能滤得太干;蒸的时候,火候要把握好。要不然,蒸出的米团会过硬,这些技巧都需要日复一日的经验积累。

  “配米,是制作粉虫最关键的环节。”周丽娜用菠菜、艾叶、火龙果、紫薯、五谷等各种可食用植物的汁液混合在米浆里,搓出五色粉虫,深受食客欢迎。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周丽娜又根据疍家七仙女的古老传说,研制了七彩粉虫,赋予深厚的饮食文化底蕴。

  “刚接手店面时,我就觉得做粉虫辛苦、不想做下去。但许多街坊、熟客告诉我,他们小时候最盼望的事,就是父母能从这里带炒粉虫回家。正因为他们的喜欢,我才打定主意干下去。”看着满座的食客,周丽娜庆幸自己当初没有放弃。

  一粒粒大米变成一根根粉虫,这弥漫升腾的米香味,吸引着南来北往的食客。

  “我是在网上了解到这道南宁美食的。一眼看去还真像虫,要做好心理建设才下得了口。”从湖北来邕的游客陈轩说,“入口后软糯爽滑,就管不住嘴了,越吃越想吃!”社交网络媒体上,各类旅游达人、美食达人、时尚达人纷纷“打卡”炒粉虫,以“这是被名字封印了的南宁美食,嘎嘎好吃!”的呼声,不断刷新屏幕前人们对南宁这座城市的关注与好奇。

  “近年来,我们经常组织开展非遗项目传承活动,通过‘炒粉虫’等水街特色美食进校园、进社区以及参加各级民俗节庆活动的展示,延续南宁良好的民风民俗,将这一道道美食中蕴藏的生活幸福感、满足感传递给大家。”西乡塘区文化馆负责人黄慧说。(覃海明 黄以轮)

网友评论 [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网站简介 | About BBRTV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专题回顾 | 中文简体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Nam | ภาษาไทย

广西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广西壮族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支持指导

广西广播电视台 主办

本网站由北部湾在线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