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技术如何助推网络暴力信息治理与风险防控

法治|来源:法治日报2024-12-25 09:48:19|网络编辑:杨琪玉

  长期以来,网络暴力的信息治理常常被视为受害者与施暴者之间的对抗,互联网平台更多处于旁观角色,依靠“避风港”规则避免承担责任。的确,初期互联网平台缺乏有效信息管控能力,未能充分履行治理义务。然而,随着互联网平台产业的发展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快速进步,越来越多的学者呼吁,平台应主动承担起网络暴力信息治理的主体责任。早期,由于信息量庞大且多样,平台难以对每条信息进行逐一审核,导致网络暴力信息的应对滞后、难以预防。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特别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突破,智能化识别与治理网络暴力的潜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人工智能如何精准打击网络暴力

  网络暴力信息通常以自然语言文本的形式传播,语言处理技术以及语言大模型技术迅速发展,使得平台对网络暴力信息进行自动化精准识别成为可能。该技术也是人工智能在治理网络暴力信息方面运用最为广泛的技术,已经为大部分主流平台运用。在这些平台上,用户所发送的每一条帖子、评论以及私信等,都会被人工智能模型自动识别。如果信息涉及网络暴力,平台会自动向用户发出提示,建议用户修改表述或不要发送。对于部分难以识别的信息,平台采用“人工智能预判+真人核实”的模式,兼顾效率与准确性。然而,模型的识别能力受限于以往的案例和数据,且部分模型过于依赖“敏感词识别技术”,不仅难以招架层出不穷的网暴形式,还可能造成错误打击,损害公民的表达权。

  用大数据评估并管控潜在威胁

  除了对平台信息进行普遍性监控外,平台还会采用危险账号监测技术对高危账号重点关注。在互联网空间,用户的行为偏好、群组关系、违规记录、言论发表等都会被平台获取。平台在这些信息的基础上构建起用户画像,评估用户的危险等级,降低高危账号言论的曝光度,对其言论进行严格审核,限制该类账号的部分功能甚至进行封号处理。其中,违规记录是判断账号危险等级的一大重要因素,大部分平台会对多次违规的账户进行更严厉的处罚。然而,该项技术却有着较高的运用门槛。首先在数据获取方面,为构建准确的用户画像,平台必须得到足够的用户数据,而中小平台往往难以在短期内获得足够的数据。其次在建立模型方面,如何为各类信息附加合理权重尚未形成共识,模型建立存在较大难度。

 用积极声音抵消网络暴力负面效应

  韩国曾举行“善意回帖”运动,号召网民为他人写下“肯定的、鼓励的、给予勇气和希望的善意留言”。根据群体极化理论,防止情绪极端化的有效方法是引入对立的观点,需要有人提出新颖且具有说服力的论据,挑战群体成员最初的偏好。该运动本质上是想用良性信息与有害信息对抗,消除“群体极化”,削弱网络暴力信息的影响。在良性信息生成效率、数量、质量等方面,人工智能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此外,基于“沉默的螺旋”理论,一般网民容易受到已有情绪的影响。一旦网络暴力形成,原本善意的声音往往不敢表达,反而会加入网暴大军。而人工智能不会受到情绪氛围的影响,能够持续提供积极的、建设性的内容来平衡网络生态,打破“沉默的螺旋”,减少负面情绪的传播。然而,科技是把双刃剑,也要警惕不法分子反向运用该技术,批量生成恶意信息,发起、扩大网络暴力。

  用科技化解言语冲突避免误解升级

  美国传播学家艾伯特梅拉比曾提出一个著名的信息传播表达式,即信息的全部表达=7%的语言文字+38%的声音+55%的表情。一方面绝大多数互联网信息都是依靠语言文字传播,而语言文字仅能传播少量信息。另一方面网络节奏不断加快,网民习惯于用更加简洁的语言,大量语气词、礼貌用语被省略,语言表达显得较为生硬。声音、表情的缺失使得人们的真实意思在传播过程中逐渐失真。一句简单的玩笑可能被误认为冷嘲热讽、抬杠,导致正常的表达在拉扯中上升为冲突甚至引发网络暴力。语言风格转化技术的核心在于“识别——转化”。当人工智能发现用户发表的内容包含不友好信息时,可以通过替换词汇、增添礼貌用语以及加入表情符号等手段,使表达变得温和。从技术的角度来说,语言风格转化技术所需的情感词典、语言处理以及语言大模型技术都已经较为成熟,具有实施的可能性。从运用的角度来说,该技术已经在Reddit和Twitter等平台运用过,并取得良好成效,在国内具有广阔的运用空间。

  (作者:黄兰松 朱立志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法学院)

网友评论 [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网站简介 | About BBRTV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专题回顾 | 中文简体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Nam | ภาษาไทย

广西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广西壮族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支持指导

广西广播电视台 主办

本网站由北部湾在线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